东北大学于永亮教授来我组进行学术交流

摄:1809组  发布时间:2023-05-25

        2023年5月16日下午,应我组组长叶明亮研究员的邀请,东北大学于永亮教授来我组进行学术交流,在生物楼406会议室作了题为“原子光谱分析新技术与新策略”的学术报告,我组40多名师生听取了报告。

原子光谱分析是环境科学和生命科学等领域中金属元素检测的最重要手段,然而,在应对现场分析和生命分析时,其分析能力亟待进一步开发与提高。于永亮教授介绍了用于光学发射光谱测量的辐射源包括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微波等离子体、激光诱导等离子体和辉光放电。原子光谱测量系统的小型化是目前备受关注的问题,其课题组在微等离子体作为激发光源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在此基础上,以微等离子体构建光源,设计并提出了高效简易,可实时检测微量元素的构建策略;随后,利用微等离子体结合原子光谱样品引入与接口首次将常压DBD微等离子体作为辐射源用于小型化光学发射光谱测量系统。此外,研制了一种以气动微喷雾器喷嘴上产生的交流驱动微等离子体为激励源的微型OES系统,用于同时进行多元素分析。利用电荷耦合器件(CCD)光谱仪测量了其特征光发射,该体系的氢化物生成与本体系相兼容,同时激发AsGeHgSbSn的氢化物成为可能。最后,于永亮教授还介绍了基于ICP-MS设计了一种简便的 Lego-spinner 预处理装置,用于通过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 (IC-ICP-MS) DBS 中的砷进行形态分析。通过砷提取物与血液基质分离,用于后续的 IC-ICP-MS 分析,研究砷物种的含量与静脉全血(金标准)的含量合理一致。此外,于教授还介绍了ICP-MS元素质谱高灵敏、多组分同时检测的优势,结合样品分离、分子识别、纳米组装等技术,可准确获取复杂生命样品中金属形态与生物分子指纹信息,通过机器学习算法揭示与疾病相关性,将拓展元素质谱在生命科学领域中的应用。

  报告会结束后,于永亮教授与参会人员及我组部分科研人员就具体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讨论


 

报告人简介:

于永亮,男,1981年11月生,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项目获得者。2004.07、2010.01分别于东北大学化学系获学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硕博连读),2008.10-2009.10西班牙University of the Balearic Islands联合培养,2015年被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和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原子光谱相关技术研究,在国际同领域首先以介质阻挡放电为激发源,发展了微型原子发射光谱分析系统;探索了系列适于微型原子光谱的进样模式,显著提高了分析灵敏度,并拓展了可测元素范围;开拓了元素质谱在生命科学研究中的新应用,在单细胞分析、生命重要物质的识别、细胞中金属成像与定量方面取得了系列新进展。在Angew. Chem. Int. Ed., Anal. Chem., Chem. Commun.等期刊上发表SCI论文100余篇,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辽宁省兴辽英才计划-青年拔尖人才和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子任务等项目,担任Chinese Chemical Letters, Talanta, Atomic Spectroscopy,《光谱学与光谱分析》期刊编委。